第 745 章 745(1 / 1)

当然,在座的都是公家人,就算心里再怎么羡慕嫉妒恨,正事在前,也不会表达出这样的私人喜好和感情,因此都态度和气地对孩子们点了点头,然后打算从“孩子在哪里读书”,“成绩怎么样”开始寒暄起。

但显然殷怜比大佬们自己还要珍惜他们的时间,在刚寒暄到学校生活的时候,就用精湛的演技和成熟的话术强行把话题引到了正题上:“……我在学校的时候就遇到过同学传八卦,但是有些八卦听上去就很荒唐,偏偏还有很多人相信。其实我当时心理比较阴暗,私底下是揣测过,觉得有些传八卦的人就是故意的,是恶意在抹黑人家。”

叔叔伯伯们互相对视一眼,然后梁部长开口问道:“中学里这种事也很多吗?”

殷怜回答道:“网上多,学校肯定也多呀。现在谁不上网啊?”

她停顿了一下,才说道:“其实就算不算网上的消息,学校的谣言也是很多的。因为大家都是小孩子,听什么就信什么。我以前觉得传谣的人是坏,不过后来发现坏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傻。后来我尝试着辟了几次谣,只要证明了我是对的,大家就慢慢传得少了,更多时候也会去学习分辨哪些传言是真的哪些传言是假的。”

“我想,其实大部分人还是不喜欢传播谣言的,因为很多人发现自己传谣了之后都会觉得生气或者羞耻,只是很多人没有我们思考得多,不会主动去学习怎么分辨谣言。而且辟谣这种事情治标不治本,如果不是纯粹只去辟谣,而是教会每个人去思考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去学习怎么样辨别或者证实传言——那不是更有用吗?”

几位成人点了点头,然后其中一人问道:“你是思考了这些,才去拍的《舆论三部曲》的吗?”

殷怜点头:“嗯。”

“那拍完《舆论三部曲》,你后面还有什么计划吗?”

总算进入正题。

殷怜叫道:“长宁!”

兄弟俩就很有颜色,立刻一起去拖过来一个箱子,然后殷长生就把最上面的一份文档拿出来,递给梁部长:“梁伯伯,这是小怜之前做好的计划书,您看看。”

梁部长看着箱子堆成山的文件,有点好奇,问道:“下面是什么?”

殷怜回答道:“是跟计划书相关的内容,伯伯你看完这份计划书,再来了解会更加容易理解。”

梁部长的秘书嘴角抽了抽,想起还没打开的那个箱子,顿时有不好的预感。

梁部长倒是觉得这孩子准备充分,但也没有想太多。一开始打开文件的时候,他只是怀抱着迁就小姑娘的心态,结果没看两页,他的神色就严肃了起来。

其他人也发现了他神态上的变化,忍不住产生了好奇。

梁部长一目十行地扫完了一整份文件,只有一些重要的部分才停下来,自己地扫了两遍,即使如此,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酒店的菜已经上来了,但梁部长看得专心,其他人也不好动筷子,桌子上还放着一个打开的黑色皮箱,不算太大,但也占了一些位置,可兄弟俩显然并没有将之从桌上挪开的意思,服务员只好委委屈屈地把几样开胃冷盘都堆在了桌子的一边。

梁部长看完了,又把文件递给属下看,拿到文件的人发现同僚也很好奇文件内容,便索性把其中一些核心内容给读了出来,甚至还中途讨论了起来。

讨论着讨论着,桌上的菜都上齐了。殷淮忍不住轻了轻喉咙,梁部长立刻反应过来,说道:“吃饭吃饭!先吃饭!”

虽然这么说,却连酒和饮料都没有叫,拿起碗做了个样子,就开口问殷怜:“后面的剧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拍摄?”

殷怜回答道:“每个系列的第二部剧本都写好了,第三部也都有大纲了,当然三个系列的进度是有点不一样的,《说谎者的游戏》的纲要已经差不多编写到第六部了,稿子我今天也带过来了,梁伯伯你要看吗?”

梁部长说道:“要要要!我看看!”

殷淮今天尽在清嗓子了,用喉部发音提醒了下,问道:“梁部长喝什么酒?还是来点饮料?”

梁部长说道:“凉茶就行!”但心思其实根本不在这上面,而是接过殷长宁递过来的剧本就开始看了起来。

殷淮又问其他人要什么,末了给自家儿子女儿都要了各自爱喝的饮料,完全承担了打杂的责任。

倒是梁部长的秘书有点不好意思,双方互相客气恭维了几句,算是全了社会人基本的礼仪和人情世故。

倒不是梁部长不懂人情世故,只是真到涉及到关心的工作的时候,像他这种身处高位的人也无需客套过头,太在意表面功夫。

而殷怜给的这些资料,确实事关他的重要工作。

因为这几年,文宣部门其实也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按理来说,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华夏全国的文化与宣传工作都应该是处于他们的管理和控制下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或许是因为国家一开始对于这方面缺乏重视,而又从未在这个产业建立起完全属于政府的交流平台,所以导致如今被各种资本控制了大量的舆论渠道,这个过程之中,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很被动,比如说面对谣言,资本舆论战,又或者是面对外国间谍势力的恶意捣乱。

这几年确实在这方面补课补得很用心,也有出一些成果,但是因为目前网络的格局已经形成,考虑到公众的情绪,甚至于考虑到公众可能被既有资本煽动而导致的后果,即使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也难免瞻前顾后。

当然,其实就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不但网络宣传,就连三次元影视圈的文化宣传也有些问题。比如说由于流行的演变,如今的影视剧都有些过于放飞自我,质量参差不齐不说,就连三观往往也有些败坏风气。政府固然努力想要从中找到一个平衡,试图既要传达健康向上的精神,又不能太过限制创作的自由,但事实上这一点不是很容易达到。

而且这其中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非理念问题,比如说政府队伍本身的不廉洁,一些资本利用金钱和人情对于制度以及实际管理造成的违规干涉收买……这个过程之中,绝对不会存在完美的制度,只要社会上还存在损人利己的人,官员之中就难免存在贪污受贿者。

而官方能做的也不过就是一方面不断矫正优化队伍,一方面不断改变策略,试探可能会有的最优解。

这个过程之中,其实每年政府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到文化宣传和鼓励主题创作之中,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候,吃了政府补贴和政策优待的作品却被用来抬烂作流量或者刷逼格,反而败坏官方的名声,而其中一些佳作,也会因为把握不好流行和政治旋律的分寸,或曲高和寡,或酒香巷子深。

当然,只要力度够大,也不是真的制作不出真正的佳作,只是如果能够一矢中的,谁更愿意选择磨难万千呢?

文宣部门其实一直在寻找更加正确有效的方法,他们在这些年来也在艰难地尝试去了解,去分析网络这样新事物,可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平心而论,比起愿意花费所有人力去琢磨这件事,去从中攥取利益的网络资本,政府无论在人力或者预算上都没有优势,只能死死攥紧了法律这条绳索,这条警戒线,才能限制和绷紧市场,令之不至于彻底失控,成为资本的游乐园。

而殷怜其实就是他们寻觅研究的过程之中一个可能的方法,一个有希望的范例。

若不是这个市场实在复杂和难以管理,梁部长也不至于找上殷家。如果殷怜是一个成年人,估计《地府改革》上映的时候,文宣部门就主动联系给予鼓励了,可殷怜的年龄大大拉了她的后腿,相关部门有关注到她的负责人,一直对于她这些投资的稳定性存在怀疑,担心她有可能只是玩票性质。

若不是一直以来立场坚定并且主题统一的稳定产出,梁部长的下属是绝不会把一个初中生列入考虑的。

但是她的作品说服了他们。

至于这一次的会面,其实还是看在殷淮和殷让的面子上,否则梁部长也不至于亲自出面。这就是家族遗惠了,虽然双方其实没什么交情,但是殷让殷淮的身份在那里,殷怜作为侄女女儿,自然也难免被人高看一等,才能有这一次见面。

能跟梁部长搭上话,对殷怜来说是绝对有好处的。政治和商业上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信息渠道,其次就是发言渠道了。而这个发言渠道,无疑也包括了与一些权力机关的沟通与表达途径。

但即使没有这一桩,殷怜知道自己也迟早会拥有这些权利,所以她对于这件事既不觉得受宠若惊,也并不过分迎合,仍旧是把这一次的见面目标放在第一位。

梁部长读文件读得很入神,显然是挺重视读到的内容,这就让殷怜对这一次见面的成功率有了数。

其实,对于殷怜或者文宣部门来说,这一次的企划书不是重点,毕竟企划只是企划,不能实践或者达到预期目标的话就只是大话,但是殷怜给出的剧本和大纲,确实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保障。

就梁部长看来,这些剧本可以说是十足满足了文宣部门的一些政治要求,内容直指社会问题,却又维持着流行要素和趣味性。当然,作为一位老干部,主旋律片爱好者,他对自己对于“流行”和“有趣”的判断其实不是非常有自信,毕竟很多他喜爱的影视剧在年轻人里面都只有口碑而没有人气。

但是客观来讲,殷怜的这些剧本计划其实更偏向流行要素,并非把流行要素插入了主旋律片,而是把社会核心插入了流行故事,理论上应该更讨年轻人喜欢。

所以,在这种题材下,能让本身不怎么爱好流行偶像剧的梁部长也觉得故事有趣,触动人心,那就很了不得了。

《说谎者的游戏》第二部是游戏重启,而这一次不是单主角故事,变成了多线并行——为了能够加入游戏,政府暗中安排了数位身份经历有一定故事性的成员,然后让他们分别加入了特定的舆论战,并且坑杀了几位其实暗中已经调查出犯罪事迹的舆论恶徒,但却只继承到了其中一位的“参赛者”身份。

一方面,国家机关试图积极跟踪和调查这个游戏的规则和痕迹,另一方面,这位“参赛者”开始在比赛之中积极行动,追踪和调查其他人的信息,并且“抓取”到了一部分参赛者的信息,而这一次的比赛之中,参与的“舆论暴徒”和“舆论义警”的比例比预想之中还要均衡。

而这个故事,就是从一名官方人员和三名“舆论义警”的视角展开,舆论义警之中,又有一名纯粹的义警,和两名受害者关联人员。

这其中又讨论到一些问题,比如说造谣的成本,水军的责任和在逼死受害者过程之中所占据的影响力比例,揭发和公布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导致的侵害隐私问题等等。

这一篇章,重点无疑是朝着水军群体开枪的,而且殷怜在这方面的积累深厚,两次搞倒水军公司积累了不知道多少现实素材,因此这一篇章的内容几乎都有现实原型。

这里面还讲到了一个特殊的案子,就是“谎言营销”,就是其中有一位参赛者,她被选入游戏的原因是因为她利用舆论谋杀了一位大老板,而谋杀的这位大老板却是一家营销公司的经营者。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切实关系,没有利益牵扯,如果说最大的关系,大约就是这位参赛者先后曾经见证了三场舆论谋杀,而这三场谋杀,罪魁祸首都不是这位老板,但他都是帮凶。

但是相对于罪魁祸首最后都受到了法律惩处,这家营销公司却因为“只是受雇佣”,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参赛者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子,她在舆论平息之后,却死死地盯住了这家营销公司,并完全不接受“罪魁祸首是指使者,刀只是被利用了”这种说法,她认为刀没有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水军公司却是恶的来源,恶的增幅器,它不但不无辜,还是扩大恶意的源泉。

她步步为营,一路调查了这家公司的各种情报,然后利用调查来的情报,将之暴露给大老板身边合适的对象,最后导致对方被身边有利益牵扯却又无法求助于法律的相关者激情杀害。

女孩子被抓住之后,非常顽固且不见棺材不掉泪,甚至公开挑衅法律,声称“早已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面对警方的教育,她发出了三句灵魂的质问。

“法律什么时候才能建全!?”

“等法律健全了,他就能受到与他的行为相符合的惩罚了吗!?我们都知道新的法案不会向前追诉,那以前受害者遭的罪就可以这样过去了吗!?就可以假装没发生过了吗!?”

“你真的认为那些造谣者才是罪魁祸首吗?那么你告诉我,如果缺失了这些造势的水军,造谣者真的能够逼死受害者吗?太可笑了,一个杀人案之中的必要条件,却成了‘微不足道’的客观因素!?一个人,没有了这把刀会去找另一把刀,但是,造谣者没有了水军,他真的会直接拿把刀杀人吗?张阿云死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相信她是无辜的,你认为网上那些荒谬的言论,是真正的‘舆论’吗?你认为日夜不停给她发侮辱信息,辱骂逼迫她的人,是所谓‘普通人’吗?”

警方对女孩感到棘手,而就连梁部长看着女孩的一声声质问,都陷入了沉思。

他甚至能感到女孩的痛苦,就像女警去劝说女孩,劝她不要为了人渣而毁掉自己的人生时,她流泪说出的那些话。

“我不是为了那些人渣。我是因为……对那些死去的人有罪恶感。你知道吗,我以前听张阿云的专辑,情绪低落的时候受到过很多次鼓励,虽然我只是喜欢过她的一两首歌,也不是特别喜欢她本人,但是她老公出轨爆她黑料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其实都很清楚地知道对方在说谎,我们私底下讨论,觉得稍微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那些污蔑。”

“但是网上太乱了。为什么政府不能管管那些水军!”

剧本里,简单的描述中,女孩低下了头,泄愤一般地狠狠抓住自己的头发,说道:“我们都不喜欢在网上说话,因为那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全是谎话,全是营业,全是颠倒黑白!我们觉得那种事情是个人都不会相信吧,然后张阿云就被网暴了,然后她就没了。”

“为什么我当时没有狠狠地骂那些水军!?为什么我们当时没有骂出去!?你知道吗,我作文可好了,我能写三万字骂他一句都不重复……可是没有用啊。我就算写三十万字,谁能看到呢?微博一删热度一压,网上又会只剩下狗吠!”

她抬头,瞪着女警:“你们为什么不抓他们!”

虽然她盯着的是女警,但那一瞬间,梁部长却觉得自己仿佛也被一双愤怒的,发红的眼睛给抓住了。

这还只是剧本。

他甚至抬头看了一眼殷怜——女孩子若无其事地拿了个小点心吃着,时不时地看他一眼,视线相交的时候还露出了一个可爱的笑容,但是梁部长却仿佛看到了她内心的愤怒。

她比想象中要来得成熟。

当然,这部片的内容远不止是女孩一条线。故事里,每一条线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正义的网络?

跌宕起伏的剧情占据了故事的大部分,一般观众可能很难注意到剧情之外的旁枝末节,但是梁部长却敏锐地察觉了故事间隙的一些重要情报——警察查案时候的种种艰难,追索证据时的情报缺失,钻法律和运营漏洞的各种大公司……在种种铺垫之下,当一位教授提出,政府必须要有自己的平台,同时也是属于真正的公众的平台时,梁部长毫不意外,而且有一种正该如此的感觉。

第二部结尾,游戏的胜利者,作为复仇者之一的舆论义警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游戏的胜利,并且带着意义深重的责任,进入了游戏空间。

他会找到真相吗?

梁部长紧张地翻过一页,然后发现了封底。

这一瞬间,他理解了网上各种读者骂断章狗时候的气愤。当然,梁局长没这么冲动和情绪化,他只是有些无奈,然后开始翻第三部。

第三部却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原来第二轮的胜利者在进入游戏空间时,就失去了联系,最可怕的是,原本政府做好的各种预防措施也开始失效,相关人员都开始逐渐失去记忆。虽然大家通过各种手段最后为整个团队的大部分人找回了记忆,但是这些事情的发展也让警方判断,第二轮游戏的胜利者已经叛变。

而且在此后不久,说谎者游戏开始再次开始。

第一轮的主角开始参与调查,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第三部的新主角参与了游戏,她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参与者——第二部的过程之中,国家就已经开始针对“舆论暴徒”展开行动,网络法律也在被逐渐规范,很多可能的参赛候选人都在被选中之前就被抓捕审判,这除了从根本上破除游戏的根基,也是故事里政府对于斧正网络舆论作出的努力。

而这个过程之中,第三部的女主角身份与之前的所有人都不同——她是个被害者。

她没有造过谣,害过人,却背上了“杀人犯”的罪名,但事实上,她是被冤枉的。她与先前的所有游戏参与者,甚至一二部的主角都不同,她就是无缘无故被卷入的谣言受害者,是被污蔑的无辜者。

而在被迫参与游戏的过程之中,纯良又不愿意主动伤人的她,遇到无名力量的帮助。在游戏过程之中,她不知不觉就成为了最接近于有些核心,一位无名之“神”的人。

她发现这位“神”非常地特殊。他的意志如同分裂成了两个,一个试图给予指引和帮助,另一个则无情地试图审判她。而在这样的反复之中,她艰难地躲过了许多竞争对手的攻击,最后得到了警方的帮助。而官方也终于知道了,二部的主角并未曾背叛,而只是受到了游戏……或者说“舆论”本身的挟制。

他们不清楚这些“舆论”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所以只能艰难地去了解。在这个过程之中,故事隐晦但却巧妙地以“神”——也就是第二部主角的身体作为法庭,对于“网络舆论”本身进行了探讨。

这里的“舆论”不再是水军扭曲的舆论,而是真正大众所各持己见的“舆论”。

第三部的结尾,故事以政府被迫“公开事实”作为结果,第二部的主角终于逃出生天,并得到了有关游戏的重要情报。这一部结尾倒是个大团队结局,二、三两部的主角最后甚至恋爱结婚了,但是故事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游戏”到底是什么?

梁部长对此也非常好奇,但他没有再看下去,毕竟光是快速扫前两部就已经花费了太长时间。他动作快速地以吃盒饭的速度填充了一下肚子,一边询问了殷怜后头的剧情。

后头的剧情很复杂,但是归纳起来,这个游戏本质上其实并非是一个幕后黑手操纵一切的故事,正好相反,就目前设计的真相,它的诞生其实是一个意外——某个科技天才设计了一个AI游戏,游戏核心融入了某些对于网络舆论操控者的愤怒,而创作者意外死于事故之后,这个游戏的核心系统却被一家公司获取,然后跟某种目前其实还未研究透彻的精神媒介系统给结合在了一起,导致游戏本身的内容在游戏公司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投射到了现实之中,又融合网络上大量散碎的情绪碎片,公众的愤怒融合成了巨大的意志,推动着游戏反复重来。

这个结果和梁部长预想中的不同,但是比起有个巨大的幕后黑手,反而更符合主旋律,也不容易涉及过多的道德争议,而且按照殷怜的解说,这里面巧妙地融入了一部分精神科技理论,甚至有一些新技术科普的意思。

当然,本质上还是幻想的成分更多。

但是按照现在的流行倾向,融入了精神力科技的故事肯定更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更不要说这系列剧本的逻辑严密,主题深刻,故事跌宕起伏又有刺激感,比起外头的各种意淫网文水准高多了。

梁部长看了之后,很是感触,问道:“剩下的剧本我也很想看一下,但是今天肯定看不完。我可以带回去看吗?”

殷怜说道:“可以的,但是希望能签一个保密协议。”

也只有她胆子这么大,竟然对文学部门的大佬提这样的要求。

秘书听了觉得她这种态度有点冒犯,说道:“小妹妹,部长是不可能外泄你的剧本的!”

梁部长倒是没有生气,说道:“是应该这么做。你这警惕心不错,有协议模板吗?我让人去打印一份。”

部长都这么说,秘书也没什么好说的,就闭嘴了。殷怜则回答道:“我有带文件来。”

梁部长失笑:“准备相当齐全啊。”但还是签了。

但是剧本归剧本,他们这件见面的重点其实也不是在剧本上,所以双方接下来讨论了关于殷怜计划的后续,梁部长还给她介绍了国家在这方面的各种活动和项目,殷怜也就积极介绍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中途梁部长突然问起故事里的一个情节——其实就是建立国有网络平台的事情,殷怜沉默了一下,然后说道:“如果想要打破目前的僵局,真正掌握网络上的一部分舆论渠道,国家建立社交平台是必须的,而且必须做得比任何商业公司都好。”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肆意沦陷 皇城第一娇 疯批强撩诱哄!冷欲宿主眼红声颤 君卿莫相忘 凤舞天行 快穿年代世界 重生,太子殿下一心追妻 太刺激了!满级宿主被疯批强制爱 小女巫穿成假千金,要爆红先诅咒 狂妃上线:绝色魔尊痴缠不休